9月2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现代生物技术赋能水产遗传育种“核心种源”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胡晓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周莉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鲁蒙、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韩文韬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包振民以“AI时代的水产育种”为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水产育种,展望智慧育种的发展方向,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水产育种范式,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AI能够解析基因、表型与环境间的复杂关系,显著提升育种效率,推动从经验育种走向精准育种,并呼吁加强数据共享与跨领域合作,打通数据孤岛,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为智慧育种提供支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邵长伟作“水产种质资源科学基础与技术体系”报告,系统阐述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技术体系,提出“底盘鱼”创新概念,通过整合多物种驯化位点和关键基因,构建虚拟基因组图谱,为设计育种提供精准靶标,并展示表观基因编辑、外泌体靶向调控等新技术在性别控制与种质创制中的应用成效。厦门大学教授徐鹏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鱼类种质创新—以大黄鱼饲料利用效率良种选育为例”为题,分享人工智能在大黄鱼饲料效率育种中的实践,介绍团队开发的YOLO—Feed模型,实现对个体摄食行为的精准监测,结合机器视觉技术完成体尺性状自动化测量,成功培育出饲料转化率提升10%的选育系,为水产表型组学研究提供了技术范本。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科技创新驱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前沿育种技术如何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效耦合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高泽霞重点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在无肌间刺鱼培育中的突破,并分享团队鉴定出调控肌间刺发育的关键基因,通过基因编辑获得稳定遗传的无刺突变体。
专家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驱动育种进入“分子设计”新范式,通过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解析基因—表型—环境互作,将大幅提升育种效率。基因编辑技术在无肌间刺鱼等品种创制上取得突破,亟待完善安全评价与审定政策。种质资源保护需构建“底盘鱼”等虚拟基因组平台,实现精准靶向育种。亟需推动数据标准化,打破信息孤岛,加强跨领域协作,并优化苗种繁育技术体系,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帅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了解以鲈鱼养殖为主的鱼菜共生生态系统,以及水产养殖、畜牧养殖与果树种植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布局。